《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学术价值与体例特色

《民国续修兴化县志》系新中国成立前兴化最晚出的一部方志,由国学大师李详始修于民国八年(1919),迄至民国十七年( 1928)基本完稿,历时十载,因经费告罄而未克梓行。三年后,民国二十年(1931)李详谢世,民国三十一年(1942)由邑人魏儁续编,克底于成。

(更多…)

年鉴应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上发挥正能量

价值观彰显着一个民族的品格,蕴含着一个国家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重要作用。年鉴,作为汇辑某地区一年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的文献,在传播弘扬正能量方面责无旁贷。近几年来,《盐城年鉴》在框架设计、内容编排等方面做了改进工作,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

(更多…)

大数据时代年鉴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地方综合年鉴具有资料性、年度性、区域性、连续性等四大属性。作为新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技术,大数据已经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颠覆性的作用,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层面都与年鉴功能有着重叠和类似之处。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年鉴要保持生命力,必将在资料收集方式、编纂思维方式和利用方式都将受到冲击和影响。

(更多…)

《盐城年鉴》全面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盐城市的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起步较早,最早是当时的盐城市郊区(今为盐都区),为1983~1996年合鉴;接着,阜宁、响水两县分别编出了1986~1992年的《阜宁年鉴》和1988~1999年的《响水年鉴》;机构成立迟的亭湖区,亦于2006年编出了2004~2005年的《亭湖年鉴》。此后,全市的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实现了全覆盖,一年一鉴、逐年编纂、公开出版,其总体质量和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

(更多…)

浅谈地方综合年鉴英文版的编辑与出版——以《江苏年鉴》英文版为例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作为政府出版物的地方综合年鉴,要主动担当,抓住机遇,适时推出英文版,成为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志办从2012年开始,率先逐年编纂出版《江苏年鉴》英文版,作为系统性、综合性、深度性的年度资料向海外宣传推介江苏。本文主要以《江苏年鉴》英文版为案例,研究地方综合年鉴外文版的目标定位的分析、框架结构的编排、主题内容的选择、翻译质量的把控、“互联网+”传播利用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后续英文版年鉴编纂提供某些思路和借鉴。

(更多…)

《镇江市志(1983-2005 )》 编修探索

改革开放之后,新式志书编纂伊始,对于志书体例的反思和探索,就成为修志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作为资料性的地情书,志书若要全面而恰当的记录当代社会,旧式体例实在难以承担此责。就象一个成人无法穿上自己的童装一样,志书的体例需要有新的探索。

(更多…)

断代志的“断”与“续”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奇葩,重新焕发光彩。20世纪80年代后期,各地普遍开展第一轮方志编修工作。一轮志书的记述时限,均为上起发端,下至各地自行确定的时间,人们通常称之为“通志”。进入21世纪,又开展第二轮方志编修。二轮志书极少为通志,绝大多数记述时限上起一轮志书记述下限次年,下至各地自行确定的时间,人们通常称之为“断代志”,也有称“续志”。

(更多…)

张郁文与《木渎小志》

木渎,别名渎川,胥江,雅称香溪,位于苏州古城西部,地处太湖流域,素有“吴中第一镇”、“秀绝冠江南”之誉。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献美女西施于吴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