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江(满语:hailan bira),亦称海兰河,发源于和龙市甄峰山东北的峡谷里,流经和龙市和龙井市,于匠人河、福洞河、六道河、八道河等支流汇合后,在经过延吉市河龙村附近的海兰江河坝,汇入布尔哈通河。海兰江全长145公里,流域面积达2,934平方公里。100多年前,海兰江畔的平岗平原和瑞甸平原还是榆树茂密的荒地,朝鲜族先民们移居到这里后把荒地开垦成良田沃土。海兰江浇灌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成为保障人们生活的生命之水。
珲春河(3)
珲春河(满语:huncun bira)属图们江水系,是其在图们江下游珲春市境内的主要支流。流域内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水质良好,流量丰富,对图们江有净化作用。珲春河发源于珲春市春化镇境内盘岭山脉北麓,干流河道总长约为200公里,流域面积为3963平方公里,沿途主要的支流有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草帽顶子河等,经马滴达、哈达门、珲春市,在英安镇入图们江。
间岛地图(4)
间岛地图。
朝鲜移民及部落(6)
日伪时期的延边朝鲜移民及部落。
图们江(4)
图们江(满语:Tumen ula,在朝鲜也叫豆满江。),位于中国吉林省东部,图们江本是中国内河,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临近入海的部分则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的界河。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东南部的石乙水,流经中朝边界,向东北又折向东南,其干流流经和龙、龙井、图们、珲春四市,干流全长525千米,注入东面的日本海。
满韩国境市场(1)
日殖时期延边与朝鲜接壤的“满韩国境市场”。
延吉市街(10)
延吉市俗名烟集岗,又名南岗。清后期又称局子街,即官衙所在地之意。在民国时期,通常叫局子街,也叫延吉。清康熙年间为南荒封禁围场。光绪七年(1881)为南岗招垦分局。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局子街设延吉厅。宣统元年(1909),吉林东南路兵备道台公署移驻局子街,延吉厅升为延吉府。1912年改为延吉县,直到抗战胜利。
延吉长尾部队守野队(1)
日伪时期的延吉长尾部队守野队
延吉火车站(6)
延吉火车站,位于今延边州延吉市站前街。离长春站477公里,离图们站52公里,隶属沈阳铁路局延吉车务段管辖,现为 […]
延吉公园六角亭(1)
许多地方的公园里都有供游人休息的凉亭,这是延吉公园的六角亭,上下两层。旁边可能是一座小庙,也可能是一座碑楼。
延边四县殉职昭忠之碑(3)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延边四县(延吉、和龙、汪清、珲春)的人民群众抗击日寇,打死了许多日军与汉奸。日本当局,把这些死去的日军与汉奸看成是为了实现“王道乐土”而献身的“仁人志士”,并为他们在延吉县(今延吉市)的一座高台上修建了此碑,为他们“祈祷祝福”。
延吉神社(2)
延吉神社,原址位于今延边州延吉市延吉公园内。1935年5月,由延吉日本人民会筹款一万元修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内部供奉日本天照大神。1945年6月,日本投降前夕,被延吉抗日队员炸毁。
间岛省公署(6)
间岛省公署,原址位于今延边州延吉市河南街759号延吉市政府院内。1934年12月1日,间岛省公署成立,隶属于伪满国务院,下辖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安图五县。初设内部机构为总务厅、民政厅、警务厅、教育厅四厅十一科(1936年8月改为十三科)。其办公地点四异其址,最初设在原延吉边务督办公署内,最后(第四次)迁至今河南街延吉市政府院内,该建筑建于1939年10月,坐西朝东,长44.1米,宽29.9米,为三层砖混结构(中间为四层,1939年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来这里遥拜长白山时曾住在顶层),正面用瓷砖装饰。1945年日本投降后撤销。解放后曾是延边州政府、延吉市政府办公地,现已拆除。
延吉警察署(1)
延吉警察署,原址位于今延边州延吉市进学街。原为民国时期的警察厅址,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此修建警察署。建筑为二层红砖铁板瓦结构,解放后曾是延边州公安局办公地。
延吉边务督办公署(1)
延吉边务督办公署(亦称戍边楼、道尹楼),旧址位于今延边州延吉市光华路和丛柳街交汇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北侧。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占地面积290亩,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群。整个工程由当时的吉林边务督办处理边务吴禄贞筹建完成。清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清政府裁撤吉林边务督办公署后,东南路兵备道、东南路观察使、延吉道尹公署、延吉交涉署、伪间岛省办事处、伪省公署、伪省公署警备厅特务科等先后驻于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