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学基础(修订本)序

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大规模开展地方志编纂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30多年的新编地方志发展史,大致可以20世纪、21世纪之交为界划分为两大阶段,即20世纪末期的首轮修志和21世纪初的二轮修志工作阶段。

(更多…)

将年鉴做大做新做美

《东营区年鉴》2016年7月荣获全国特等奖,此前《东营区年鉴》多次荣获省特等奖。主要做法是:将年鉴做大做新做美。做大,即把领导工作做大,把编纂队伍做大,动员各级领导和全区优秀撰稿人的力量共同参与。做新,即突出东营区地方特色,突出年度创新工作和新生事物。做美,一是文字精炼美、生动美,二是插图美,三是包装美。

(更多…)

关于地方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 和内容记述的思考——以《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

以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第二轮出版的《德庆县志(1979—2000)》和《怀集县志(1979—2000)》为例,通过对两部志书精神文明建设篇目设置、篇目排序、记述体例和记述方式的对比与分析,探讨县级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要不要记”“怎么记”“记什么”三个问题,并提出五点思考,认为新编志书精神文明建设内容应采取分散记述和集中记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客观记述。

(更多…)

地方志门类综述的设置与编写探讨

述体是志书独特专用的一种体裁形式,门类综述是志书述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明了门类大概内容或重点,增强著述性等作用。但许多志书门类综述的撰写,存在着设置混乱、综述写成概况、罗列数据、阐述定义、文字分量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书的著述性。门类综述的撰写,应以门类专业为单位设置,突破志文记事范围,断限适当上湖,语言尽量活泼,每篇一般在500-800字为宜。

(更多…)

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旅游业属文化产业,以历史文化、地理沿革、民俗风情等为发展基础,地方志在内容上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支撑,为复建文物古迹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旅游资源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在价值取向上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致。

(更多…)

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综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度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地方志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在一些省市开始建设,已有20多个省市开展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部分省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进度快,已建成运行。

(更多…)

年鉴大事记脞议

通过对年鉴大事记类型、作用、特点的分析,探讨提高地方年鉴大事记编写质量的办法。认为允许多种例式并存、完善收录原则和标准、规范记事的内容要素、严格控制记事数量及其篇幅,是提高地方年鉴大事记编写质量的当务之急。

(更多…)

市县志风俗篇编纂存在的问题及改正办法

两轮修志以来,许多志书风俗篇编纂存在问题:生产习俗记述的是农业生产,有的记述物候节令,生产习俗应记述农业、商业、手工业一些独特的生产习俗事象;出行习俗记述的是交通工具;饮食习俗多记述的是生活水平或食品制做工艺,应记述各地什么时候食用什么食品;志书风俗篇不记述风尚,而记述的新风尚是一些各类型的好人好事,既不是风尚也不是习俗。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正办法。

(更多…)

谈谈《崇庆县志》增订本成功的经验

《崇庆县志》增订本,质量达到了新境界。给我们提供的经验:一是新编志书开展修订工作的很有必要;二是志书修订工作的艰巨性,不宜将其列为突击任务;三是做好修志工作,必须坚持求实存真的精神;四是要提升志书质量层次,必须发掘地方文化基因;五是志书编纂完成后,要做好志书编纂工作总结。

(更多…)

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旅游业属文化产业,以历史文化、地理沿革、民俗风情等为发展基础,地方志在内容上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料支撑,为复建文物古迹提供依据和参考,为旅游资源注入历史文化内涵,在价值取向上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致。

(更多…)

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综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度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地方志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在一些省市开始建设,已有20多个省市开展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部分省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进度快,已建成运行。

(更多…)

年鉴大事记脞议

通过对年鉴大事记类型、作用、特点的分析,探讨提高地方年鉴大事记编写质量的办法。认为允许多种例式并存、完善收录原则和标准、规范记事的内容要素、严格控制记事数量及其篇幅,是提高地方年鉴大事记编写质量的当务之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