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中的年鉴事业发展思考

“全面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工作要求,开启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征程,为年鉴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年鉴编纂工作者应适应转型升级需要,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勇于担当、求精求新;配合转型升级发展,坚持创新理念,与时俱进,紧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形成信息密集、堪存堪鉴的实录;紧跟转型升级步伐,加强信息化建设,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年鉴利用率和影响力。

(更多…)

行业志编修的几个误区及解决路径

行业志作为地方志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引起编修者足够重视。在编修行业志过程中,要避免选材范围误区、资料征集误区、写作方式误区、语言表达误区,才能编修出一部合格的行业志,达到存史、资政、教化之目的。

(更多…)

“互联网+”时代的年鉴编纂模式构想——以《中国地方志年鉴》为例

《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对年鉴的出版时限提出“年鉴应逐年编纂,做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为年鉴编纂运作模式创新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支撑,年鉴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在线编辑系统,实现跨界融合,为年鉴编纂出版提速,为实现“在出版年度的上半年内出版”做出努力。

(更多…)

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方”与“志”的比较研究

地方志或方志可以分解成“方”+“志”。由于历史上社会文化制度的不同,中国和西方社会治理结构的“方”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区性的“方”,在西方则表现为封建庄园采邑和教区性的“方”。地理大发现后,伴随着殖民主义所产生的西方人类学民族志将视线转向异国异族的“他乡”“他方”,由此产生了各自相对应的实证记录文献。文章考察了中西方语境中“志”与“方志”的语言转换和文化理解,比较了中国方志与西方地方史(志、西方人类学民族志背后的文化生成机制及其特征特点,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提出建立中国版人类学民族志,并提出适应走出去战略的中国方志发展转型,将相对于以中国为天下的“地方”志改造为相对于以世界为天下的“方”志,方志既要吸纳人类学“走出去”的外向思维,也要吸纳人类学“走下去”的田野思维,以此改造传统封闭的地方志,增强方志的活力及其文化学术价值。

(更多…)

试论方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作用——以《三坊七巷志》重塑和发展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为例

三坊七巷文化是闽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三坊七巷志》及其编纂过程就是对三坊七巷街区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的挖掘和系统再形成的过程。《三坊七巷志》与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一期修复工程同步进行和完成,实现保护修复和编修志书同步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同时保护。《三坊七巷志》为福州打造三坊七巷文化品牌奠定了丰富的史料基础,并进行了坚实的科学论证,初步实现了对三坊七巷文化的重塑和发展。

(更多…)

(道光)《徽州府志》初探

道光《徽州府志》是徽州府最后一部统志,也是现存徽州府志中资料保存比较丰富的一部佳志。该志卷帙浩繁、内容宏丰,在体例编纂上多有创新,书中保存了大量地区性史实及文献著录,为研究徽学不可或缺的一大重要史料。

(更多…)

英文版年鉴编纂发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析——结合海南的实践

从国内目前的情况看,开展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省市还不多,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发行对于地方年鉴工作部门来说是一项创新性工作。这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标与受众定位不够明确;内容安排不尽合理;翻译质量有待提高;发行渠道需要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定位英文版地方综合年鉴,并以此为依据设置年鉴内容;通过加强翻译团队力量、强化流程管理,不断提升翻译质量;适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和互联网技术,拓展发行渠道,提高宣传效率和社会效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