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中国抗日战争志》获准立项以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中指办”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讨编纂方案,并根据研究计划,分设11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配备两名负责人,分别由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地方志机构负责人担任。2017年5月,中指办在延安召开《中国抗日战争志》编纂工作会议,重点讨论人物志、大事记、文献辑录的收录范围、收录标准及相关学术问题,获得广泛共识,既为深入开展编纂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与建议,也指明了工作方向。
《西域考古录》的文献学价值探析*
《西域考古录》是清代学者俞浩写就的一部西北史地研究著作。其所引文献,既有传统的经典史籍,又有当时亲历西域者的著作,保存了众多现已失传或他书未详记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较高的文献辑佚价值《西域考古录》有160余处文献纠谬,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评和辨误,对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西域考古录》丰富的历史、政治、军事、地理等内容,为后来西域地方的气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对当时少数民族民情风俗的记载,又为西北边疆的治理提供了借鉴。
论近代方志学的渊源与转变*
本文系统考察近代方志学渊源与转变的历史,认为发源于“编纂之学”的方志学理论,在近代方志转型的背景下,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有了新的变化;而受西学影响“分科治学”大行其道,时人在修志实践中注重“科学方法”的应用,方志学重心亦由重视“编纂之学”向以“专门学问”为旨归转变,伴随着近代方志学学科体系的不断构建,方志学亦趋于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可以说,历代方志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对近代方志学渊源流变的考察,可以窥探方志学基本内涵衍化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为当前全国方志编修以及方志学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韩国现存中国地方志及其特征
域外方志是近年来方志学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所藏方志资源丰富,且多已编制目录索引,其情况已经大致为国内学界了解。但作为域外汉籍主要存藏国家之一的韩国,其存藏中国地方志数量尚不明确。通过考察韩国存藏中国地方志,可知韩国所存中国方志虽然数量不及欧美、日本等国,但仍有不少珍贵的版本。同时,编纂《韩国所存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对于掌握韩国存藏情况,以及开发利用其文献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地方史:何为“地方”与如何写“史” ——关于地方史编纂的几点思考
地方史编纂有着重要意义,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后,部分地区已计划启动该项工作,但相关理论基础和编纂规范却相对滞后。以往地方志编纂的经验并不能完全借鉴,地方史编纂需要创新与突破。对象范围上,要尊重历史逻辑,将对象“方域”置于历史脉络中加以考察,历史评价方面,应重新审视“众手成书”的模式;同时要寻求国家意识和乡土认知的统一,编纂过程中要考虑“志”“史”的区别与联系,采取时间为干、大事要事为枝、细节为叶的体式。必须提升地方志工作机构编纂地方史的权威性,还要转换思维,重视普通群众的历史。
道光时期“厦金二岛志”比较浅析
清道光年间福建兴修通志,兴泉永道周凯趁机主持编修了在厦门、金门方志发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的“厦金二岛志”。两志体例类同,但《厦门志》体例更完备,门类更齐全,内容更丰富。两志均具有强烈的资政和民生色彩,体现了海岛志的地域特色。两志的成书过程和体例内容对我们今天编修志书仍然具有重要启示。
《永乐大典》本“邹平县志”小识
《永乐大典》残卷引自“邹平县志”的一条资料,能够证明元明之际邹平修过一部县志。该志至明嘉靖间已不为人所知。自嘉靖《邹平县志》以来,遂有邹平有志始自嘉靖之说。这一现象,在方志编纂史上并不罕见。新修《邹平县志》有关旧志的论述,以及地方史志学者的讨论,均值得商榷。
浅析街道志编纂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编纂街道志要注意选择适合街道操作的工作体制机制,要因街施策,确定好街道志记述的地域范围、断限和主体,要详记区(市、县)向街道延伸、补充和细化的内容,详街道所属,略区(市、县)所属,篇目设计要坚持“地方特色、时代特点、志书特征”三特并举,三者不可偏废,要拓宽资料搜集的渠道,加强口碑、调研资料的收集力度。
再论地方志的兴利功能
本文认为,地方志除“资政、教肓、存史”三大功能外,还有兴利功能。兴利功能在志书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社会用志大潮的涌起为兴利功能的发挥带来机遇。编纂续志应在“修志为用”思想指导下,全面体现志书的“资政、兴利、教育、存史”功能,增强志书的使用价值。
彭元锦“万历十五年征剿播州叛”辨误——兼论地方志资料与其他相关记载的互证
乾隆《永顺县志》记有彭元锦于万历十五年(1587)征剿“播州叛”事,后来地方志及研究者有沿袭此说者。考诸史实及永顺土司《历代稽勋录》记载,此说为脱文所致。地方志有相沿而误的资料,须与其他相关记载互证,以见史实。
河南旧志商人传记略析*
河南旧志中存有大量的商人传记,这些传记多数被收录在孝友、义行、孝义等条目中。不同条目下的商人传记,往往包含着写作者的社会立场、价值取向和思想主张,因此把握地方志中商人传记出现的历史进程,辨别地方志中商人传记的史料性质,厘清史料价值,是合理有效利用此类资料的基础。河南旧志中的商人传记对于研究慈善事业史、商业经营史、婚姻家庭史、灾荒救济史等不无裨益。
泛阅读时代地方志图志体发展探析
当今社会由于信息过载,在泛阅读的环境下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倾向图像化。地方志的社会价值要求其对此作出适应性调整,图志体便成为地方志与图像化阅读倾向的契合点。通过阐述读者阅读倾向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分析图志复兴的客观原因、发展源流及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图志中图片设置的三个原则,并据此针对图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注意的一些要点。
地方志与乡土教育——以上海中小学生乡土教育现状为个案的研究
爱国之道,始自一乡。乡土教育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习经历,培养社会探究能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家爱乡爱国热情,培育社会责任感,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乡土志是近代乡土教育的教材,也是乡土教育的主要史料来源,但总体而言,今天的学生对地方志的知晓度不高。地方志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尚需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通过编纂地方志科普读物,以“地方志进校园”的活动形式,提高中小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地方志与社会学:传统学术与现代学科的结合
社会学作为国际化的现代人文学科,对地方志这种传统学术领域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和应用。社会学对方志学研究及方志编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学理论的影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渗透、社会学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借鉴等方面。
从方志微信公众号开发利用看志鉴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发展是地方志融入信息社会的必然选择,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资料传播和实现高度社会化的利用,是志鉴数字化传播利用的有效便捷的途径,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微信公众号平台持续高效运营的重要基础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