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屯市街(17)

1915年,郑家屯市街见取图

1915年,郑家屯市街见取图

双辽市城区原称郑家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郑家屯位于吉林省西部、双辽市境域西南部,地处吉林、辽宁、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东、西辽河汇流处,坐落在西辽河的西岸上。郑家屯自古以来就以“辽河航道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和“东北重镇”而闻名全国。

郑家屯市街

郑家屯距西一里砂山

郑家屯距西一里砂山

民国时期的郑家屯郊外

民国时期的郑家屯郊外

郑家屯市街

郑家屯附近蒙古人在放养骆驼

郑家屯附近蒙古人在放养骆驼

据说在明朝初年,郑家屯一带还是平沙无垠,杂草丛生的大草原。距今双辽市城区5公里有一座饽饽山,古时候叫金山。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攻下北京城后,迅速派麾下大将军冯胜进军东北开原(今辽宁省开原市)、然后挥师北上,一举消灭了盘踞在金山的元朝残余势力。至今在饽饽山一带还时有古战场的遗物出土,似乎还能感觉到往日金戈铁马鏊战中的人喊马嘶、金鼓齐鸣之声。

郑家屯市街

到了清嘉庆初年,蒙古东部的阿鲁台?瓦剌被邻近部落打败,酋长奎蒙克斯哈达逃往黑龙江省嫩江避难。同族的达尔罕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把西辽河两岸划为自己的牧区。同年,温都尔郡王把辽河西岸3公里内划为开放地,允许一部分蒙古人开荒种地。

1796年(清嘉庆元年),温都尔郡王见辽河两岸来往行人越来越多,便派一个蒙古人在今郑家屯地方开设旅店,接待来往客商。这个店主叫正月,汉族人都称他为郑月。也有人说,是一个汉族人郑某在此开店。总之不论店主是蒙古族人,还是汉族人,反正后来旅店的生意越来越大,人们都尊称店主为郑爷,旅店就叫郑家店。由于郑家店买卖兴隆,许多人家都愿意在旅店附近落户,周围住户逐渐增多,形成一个大聚落,人们就把这里叫郑家屯了。

1861年(清同治元年),温都尔郡王把郑家屯西北10公里、今那木斯蒙古族乡(驻后金力)白市村辟为牲畜市场。次年开始放荒,又有许多汉族人相继来这里安家落户,有的还开设商店、旅店、牛马市,人口日益增加,村落也多起来,这一带渐渐成为边外西辽河流域物资集散的地方。在温都尔郡王一族中有两个人,一个叫三喇嘛,另一个叫八梅伦,二人为了筹钱抵债,又把郑家屯附近郡王所有的荒地大片出卖给汉族人。大批法库门(辽宁省法库)、奉天(辽宁省沈阳市)、锦州等地的商人、无业游民闻讯纷纷赶来,移居此地。有些人和本地的蒙古人一同开辟牛马市场,建造房屋,铺筑市街,使郑家屯初步形成今天长方形格状街区的雏形,并分成南街和北街。南街多为商贸店铺,成了商家汇聚之地,北街是官府和居民区。当年的郑家屯,已经是“商贾云集,日兴夜繁”,成为远近闻名的繁华集市。打这以后郑家屯又有了“买卖街”的称号,又有人把“买卖街”和“郑家屯”捏在一起,管这儿叫“郑家街”。

日伪时期的郑家屯市街

日伪时期的郑家屯市街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郑家屯已有大小店铺300多家,人口万余。1932年伪县公署高垒土墙,增设九门,并在墙上安置了守城的大炮。1946年5月国民党占领郑家屯,在这里成立辽源县政府。国民党军队在城区四周强迫民工修筑城墙,以便固守郑家屯,当时的城墙底宽7米,高3米,顶宽2米,墙外挖护城河。

伪满时期的郑家屯市街,可以看到当时已在城内砌筑高墙头、增设城门

伪满时期的郑家屯市街,可以看到当时已在城内砌筑高墙头、增设城门

1947年5月郑家屯第二次解放,建立双辽县,郑家屯改称城关区。1954年6月19日,郑家屯随双辽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设郑家屯镇,后废。1963年又设郑家屯镇。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曾有人提出,改市后称郑家屯市,但没有被采纳。最后定名双辽市,双辽市城区也不再沿用郑家屯镇这个名字。

如今,在双辽市设有郑家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