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洲国交通部,位于新京顺天大街1101号(今长春市朝阳区新民大街与隆礼路交汇处西南角,新民大街1163号)。1936年8月18日动工修建,1937年12月10日竣工,占地面积18464平方米,建筑面积8056平方米,“兴亚式”建筑风格。由满洲国营缮需品局设计及监理,长谷川组施工,工程造价44.67万元,为伪满政府建设的第八厅舍。
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主体四层、侧翼三层,二三层各1864平方米,四层483平方米,入口门廊196平方米,门卫值班室45平方米。建筑最高点距地27米。用钢筋597吨、混凝土3500立方米、红砖184万块。石材由连京线卢家屯生产,瓦由抚顺南昌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特殊卫生陶制器具由名古屋制陶工厂生产。
伪满洲国交通部成立于1932年3月9日,主管铁道、邮政、电信、电话、航空、水运及其他交通事宜,是伪满洲国交通、邮政的中枢机关。初期下设总务司、铁道司、邮政司、水运司;1944年3月内设机构调整后设有运输司、航空电政司、建设司、理水司、土木总局、邮政总局、理水调查所等。该机构在伪满洲国时期控制了中国东北沦陷区境内的路、海、空运输及邮政管理,直接服务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掠夺政策。伪满交通部大臣先后由丁鉴修(1932.3.9-1934.2.8)、李绍庚(1935.5.21任)、阮振铎(1940.12.16任)、谷次亭(1942.9.28-1945.8.15)充任。
1945年日本投降后,此建筑先后由苏联红军、国民党军队使用。1948年10月长春解放后,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使用。1994年和2007年先后被公布为长春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吉林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伪满时期的交通部
伪满洲国交通部一层建筑平面图
长春光复后,苏联军队列队通过伪满交通部门前。
1982年,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
1995年,伪满洲国交通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