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史志》2017年第3期(
)
摘要:地方特色是地方志书的灵魂,是地方志书生命力的源泉,也是衡量志书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笔者以《大田年鉴》编纂为例,从大田县“山区特色”“人文特色”“经济特色” “编纂特色”四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大田年鉴》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点滴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地方特色
地方综合年鉴要求具有地方性特点,它是当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特色在年鉴里的客观反映,也是年鉴生命力的源泉。一个地区地理环境、资源条件、人文因素等,可分为自然特色和社会特色两大类。自然特色包括自然条件、自然景观、地理属性、区位作用。社会特色包括经济特色、文化特色、工作特色。经济特色又包括资源、特产、经济状况,文化特色包括人文景观、社会习俗、风土人情,工作特色包括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策略,等等。地方综合年鉴就是要坚持“反映地情、体现特色、打造品牌”,将本地区的优势、特点充分反映出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形成地方特色。
《大田年鉴》开编时间较早。1983年8月,县委办编印《大田年志(1982)》,铅字印刷,内部发行,1984年8月改为《大田年鉴(1983)》,1987年停办。一轮修志完成后,1997年正式出版《大田年鉴(1993—1996)》,公开发行,此后一年一鉴,至2016年。1999年1月和2000年1月,《大田年鉴(1997)》《大田年鉴(1998)》分别在中国年鉴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年鉴信息与研究杂志社举办的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年鉴校对质量评比中获优秀奖。2000年11月,《大田年鉴(1997)》和《大田县志》《大田烟草志》及读者用志事迹彩图展板在第二届全国地方志成果展上展出。2007年8月,《大田年鉴(1999)》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2010年11月,《大田年鉴(2007)》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比二等奖。2014年12月,《大田年鉴(2012)》被省、市方志委选送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三届年鉴质量评比。总结《大田年鉴》的编写历程,突出地方特色是保证地方综合年鉴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要修出高质量的年鉴,就必须在规范编写基础上,始终彰显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避免“千鉴一面”。现笔者围绕《大田年鉴》 在突出“山区特色”“人文特色”“经济特色”以及“编纂特色”四个方面,试着总结、介绍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以抛砖引玉,引发方志同仁共同思考。
一、突出环境特色
1.山区特色。大田是典型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75座,最高的大仙峰海拔1553米,山地占总面积79.4%,人均耕地仅0.6亩,近半为坡度25°以上的梯田。境内峰峦叠翠、林幽谷深,森林覆盖率达73.5%,享有福建“绿色宝库”之誉、“闽中宝库”之称。为此,《大田年鉴》根据大田自然环境特色,从自然风貌、气候、地理区位优势等方面记述,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特色。《大田年鉴》在“概况”栏目中设了“建置沿革”“自然地理”“自然资源”等分目,“自然地理”分目记有“地理位置”“面积”“地形地貌”及“年度气候”等条目内容。
2.矿区特色。大田是福建省主要矿产地、全国首批百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已发现和探明的矿产有煤、石灰石、铁、铜、铅、锌和瓷土等37种,矿产种类、储量和价值居福建省前列、三明市首位。为彰显矿区特色,我们在年鉴“工业”栏目设“矿业”分目,今后还要提升到“矿业卷”,以突出大田矿业这个重点和特色,并给予浓墨重彩的记述。
3.区位特色。大田别称“岩城”。地处闽南沿海腹地,戴云山脉西侧,土地面积2233平方公里,辖10个乡、8个镇,265个行政村和8个居委会,总人口41万人。泉三高速、国道“纵五”线、长泉快铁、吉永泉铁路、湄渝高速、莆炎高速等穿境而过或即将开工建设,大田将成为闽西北连接闽南沿海、拓展腹地的交通要道,成为闽南沿海一小时 “经济圈”。对此,《大田年鉴》在“大田概貌”栏目“基本情况”“交通邮电”分目中,对大田的区位特色也进行了详尽记载。
二、突出人文特色
1.民俗特色。大田原为尤溪、永安、漳平、德化分辖之地,地处三市七县结合部,在长期多元区域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包容宽厚、兼容并蓄、民风淳朴的地域文化,山海结合部文化特色明显。风土民俗方面,大田分有前路、中路、后路,各地语言、风俗、信仰不尽相同,并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大田每年举办一届“民俗文化周”活动,有民间戏剧展演、狮王比赛、旌鼓、茶艺表演、龙腾盛世、花灯迎春、猜灯谜、对春联、迎板灯龙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大田板灯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田土堡群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朱坂村“阔公戏”已通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大田汉剧有三四百年历史,传承自陕西地方剧,繁衍于明末清初,是大田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此,《大田年鉴》从本土传统历史文化方面着手,对大田人文历史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如地域文化、居民生活、传统习俗、文物名胜、风俗民情等,在“大田概貌” 栏目的“文化体育”分目的“群众文化”和“文物”条目中进行重点记述。在“文化体育”栏目中,设“文学艺术”“公共文化”“校园文化”“群众文化”“群众体育”等分目内容。
2.人物特色。大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人物记载方面,《大田年鉴》从当地本土名人文化方面着手,注重以事系人,人随事出。在“社会生活”栏目中,突出“社会新风”“老龄工作”等分目,“人物”栏目中设有“领导人物”“先进人物”“新闻人物”“逝世人物”等分目。1997年以来,《大田年鉴》收录包含客籍年度先进人物270人,其中处级以上领导23人,高级以上职称76人,模范、先进人物171人。《大田年鉴》还注重平凡人物在经济生活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记述涉及平凡人物的鲜活活动,内容生动,可读性强,也体现编者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思想。
3.苏区特色。大田是中央苏区县,早在1929年初,时任厦门团市委书记的大田籍青年叶炎煌,受中共厦门市委的委派返乡组建中共大田特支。1929年8月,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开辟了大田红色区域。1930年1月,大田被全苏区域代表大会列为“全国苏维埃区域”,是福建省最早的苏维埃县份之一。在长期艰难的革命斗争年代,大田县有林鸿图、林大蕃等76位革命先烈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身。1958年1月,朱德亲笔为大田烈士陵园题词“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2009年以来,大田县开展申报中央苏区县工作,并于2013年7月得到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大田为原中央苏区范围县,享受国务院《赣闽粵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各项优惠政策。为了把苏区特色彰显出来,2014年《大田年鉴》在“大田概貌”栏目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分目和“县委”栏目的“党史研究”分目中全面加以记述,并编写了《大田县申报“中央苏区县”专记》,配相关图照,对整个“申苏”过程给予记载。
三、突出经济特色
1.产品特色。大田境内名优土特产品除大田高山茶外,还有石牌“猪骨头”肉美食、大田肉兔、早兴“风吹茶油”、建设“山宝”糟菜、均溪“九层稞”、武陵“雪山”萝卜、前坪“金峰”生姜、梅山“福梅”辣椒等,知名工业产品有“镇石牌”破碎机、“开心一百”生活用纸等,这些就是大田的特产、名片。为了将这些特色体现出来,《大田年鉴》在“大田概貌”栏目增加了“特色产业”条目,每年集中写1-2个产业产品。一方面宣传、推介、促销,另一方面为申报国家地理标志或绿色食品服务。2015年,大田县被中国营养协会授予“中国高山硒谷”称号,“大田高山茶”被农业部定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榜。
2茶业特色。大田是茶区,高山茶种植历史悠久,现有高山生态茶园6600公顷,茶叶加工厂2400多家,年产量8000多吨,涉茶产值10亿元。是福建省十大茶区之一、中国高山茶之乡、东方美人茶重点产区,先后被评为全国茶叶优势百强县,“第六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县”。“大田高山茶”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为彰显茶区特色,突出这一重点农业产业,我们把“茶叶”从“种植业”分目中升格出来,设“茶业”分目进行专门记述。在“茶业”记述大田高山茶的产业规划、栽培种植、采制营销、品牌建设以及茶事活动、茶文化发展等,在“旅游”中记述“雾?海?茶”人家、闽湖、象山、土堡群、灵动济阳等风景名胜的“旅游线路” “主要景点”“旅游产品”等,在“质量监督管理”中记述“金观音乌龙茶综合标准”“大田高山美人茶”等2个省级茶叶农业标准规范,在“工商行政管理”中记述茶市场的规范、管理等。
3.县域经济特色。近年来,大田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机械铸造、矿产品深加工、轻纺新型面料、高山茶等产业集群,京口工业项目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11—2013年,大田县连续三年荣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为此,《大田年鉴》突出“推进县域经济”“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城乡建设”“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和“平安大田建设”等年度特色栏目,在“大田概貌”栏目的“基本情况”分目着重记述县域经济发展情况。2012年《大田年鉴》,选择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授牌仪式做封面,并设专门条目记载。
四、突出编纂特色
1.年鉴质量管理及体例创新。《大田年鉴》在编校质量管理方面强管理、严要求,落实编写责任制和审稿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编纂上坚持“五四三”程序与步骤,即编辑、协纂、副主编、总纂、主编“五级编审”,协纂、副主编、总纂、主编“四级审改”,承编单位主笔、分管领导、主要领导“三校稿”制度,县编委成员、统计、保密部门“三核查”制度。审稿在“压”“保”“增” 三字上下功夫。“压”是压水分、压广告,“保”是保基础信息,保基本资料,“增”是有选择地适当增强记述深度、广度,以把握、反映地方自己的特色。《大田年鉴》注意表现手法的灵活与创新,吸取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不违背年鉴总体体裁、结构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创新编纂体例,彰显个性和地方特色。在确保年鉴传统类目、分目的设置下,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体例章法、篇目结构,将选题立目的重点放在突出地方特色上,既不忽略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又充分体现大田一地之情,以彰显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2.用好图表及增设特色栏目。《大田年鉴》选用图片注重典型性、资料性,突出反映重大事件、重要成果和热点问题。在文前编排一页两幅或一页一幅有关大田高山茶产业发展、土堡群风光、民俗活动等图照;善于利用表格以统计数据反映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2015年《大田年鉴》在栏目中设有32张统计表格,以表说文,全面反映大田城乡概况、工业基本情况、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大田年鉴》还增设“卷首语”“前鉴勘误”“专记”等。通过《卷首语》体现编者主体意识,强调重点,交待背景,使篇章更醒目,编辑意图更清晰。“前鉴勘误”以体现编者实事求是、严谨治鉴的态度。“专记”设立专门的门类用于记载典型事物、重要史实。
3.重点选题和条目设置。在重点选题方面,《大田年鉴》选择有年度特点、有史料价值、有标志意义的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等作为重点选题和地方特色题材立目,有的作了必要的升格、前置或扩幅处理,进行放大式、拓深式的反映处理。2015年鉴采取“栏目-分目-条目”三级框架结构,设31个部类,200个分目,1015个条目。2016年鉴增设“市场监督管理”栏目,把之前“综合管理”栏目的“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3个分目,改设“综述”“工商”“质监”“食药监”4个分目。2011年鉴,“广播电视”栏目并入“文化体育”栏目为分目,“大田概貌”增设“特色产业”条目,“金融”栏目增设各金融有关机构分目。2012年鉴,从“农业”栏目“种植业”划出设“茶业”分目。“卫生”栏目增设“红十字会”分目,“社会生活”栏目增设“水库移民”分目。2013年鉴,在“县委”栏目增加“精神文明建设”分目,“工业”栏目增设“生物医药工业”分目。2014年鉴,“社会团体”栏目增设“关工委”分目。2015年鉴,“社会”栏目增设“国际贸易促进会”“老体协”分目,“工业”栏目“食品工业”改为“粮食与食品工业”。通过对《大田年鉴》条目精心设计,较好地凸显大田的特色。
实践证明,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效益,特色就是生命。突出地方特色,是提高地方综合年鉴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必要途径。我们编纂地方综合年鉴,应当从资源优势中反映地方区域特色,从历史文化底蕴中宣传地方人文特色,抓住与众不同的内容,精心设计年鉴的框架,突出年鉴的地方特色。同时,只有将地方特色及个性因素研究明白,认识清楚,按照科学规范的框架体系,将其恰如其分地记载到年鉴中去,年鉴的地方特色才能展示出来。诚然,如何突出地方特色,需要我们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以上所述,只是笔者在《大田年鉴》编纂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不足之处,请专家斧正!
(联系地址:大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邮编:3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