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志编修的几个误区及解决路径

《史志学刊》2017年第3期

陕西省紫阳县档案局 陈平军

  一、选材范围误区

  首先,要明确行业志与部门志的本质区别,志书的定义不同也就决定了记述范围的不同。行业志是反映一个地域内整个行业的整体风貌,部门志则是只记述本部门从事的管理范围的历史事实,范围则要小得多。所以,志书名称定为行业志,还是部门志都决定于选材范围的大小。如,《紫阳县林业志》就要选择整个紫阳县林业范围的全貌,如果定位为《紫阳县林业局志》,就只需要记述林业局本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到下限的具体业务管理内容。

  有的志书明明定位为行业志,编纂单位落款却是某某局,这也是一个官本位意识在作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邀请本行业有关权威人士组成编委会,以编委会作为编纂主体单位,这样权威性会增强。还有的行业志却只记述了主管单位的管理行为,这都是不全面的做法,应该正确认识志书的叙述范围并把自己的定位搞准确。

  其次,编修行业志,要全面系统地将本行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客观真实地载入史册,要求编写人员立足于历史高度、行业高度,全面看问题,系统秔理材料,将最能反映事物本质面貌的资料纳入有限的篇章之中。行业志,原则上是一个行业的综合性志书,不仅述、记、志、传、图、表、录诸种体裁要皆备,而且要体制、机构、队伍、管理、企事业、各项业务、党委、工会、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对外交流等都要记载,并且还得覆盖下属各个层级。都由许多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必须立足全行业,写出本领域、本专业全貌,不能只写自己管过的、知道的事情或某一段时间里的事情。稍不留意,可能会出现重要缺漏失真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新的时代特点,不利于读者了解该行业的全部,影响志书的整体质量。部门志则只需要就自己本部门所管辖的事务结合科室设置、行业管理等具体情况进行叙述,范围相对来讲较为狭窄一些。

  二、资料征集误区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资料是志书的基础,“存史”也即保存资料,这是修志的最基本任务,也是志书首要的最基础功能。修志首要功能就是系统保存资料。因此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资料收集工作。资料征集过程要强调立足历史高度,主要追求存史价值。在修志实践中,常遇到一个通病,就是记述过于琐细,存史价值不高,微观记述有余,宏观把握不足,缺乏对具体资料的提炼、升华和综合概括,编写人员对历史发展的主线没有清晰的认识,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去研究和认识事物盛衰起伏和兴废交替的发展规律,不善于围绕历史主线组织和取舍材料,不善于用史家之笔去记述好宏大久远能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事,因而也不能让读者观百科而不觉繁琐,明万物而不觉冗长,主要原因就是历史高度不够。

  其次,要认识到志书资料来源于多种形式,比如档案资料、书报刊资料、口碑资料、实物资料等等。仅档 案资料就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工作报告、年度总结、领导讲话等等,对同一事实和事件的叙述往往因各种原因并不完全一致。时间上的不一致,人物地点上有出入,粗细详略不同,概括叙述角度有别,不认真甄别导致成错,即使经过甄别但由不同人员用于不同章节同样会出错。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因此资料的使用要慎重。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时间地点错误、人名地名错误、单位称谓错误、职务职称错误、文件标题错误、摘录打印遗漏、修改推版错行等等。所以行业志编修者要面对同一个资料和史实出现多种说法不一的情况时要经过多方求证,竭力考辨史实真伪,一般选取可信度高的说法或者以最直接的证据为准,也可以档案资料和人证物证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真伪。当一个史实出现多个版本时,切记不可偏信一面之词,仓促入志。

  资料的使用,有许多编修者不懂得权衡舍弃,具体表现在附录资料录入问题尤其严重,有的志书将有关调研报告放在文中,这是资料使用不当。有的附录收入篇幅将近整个志书的一半,个人的感觉纯粹是一个资料汇编,也淡化了志书的主体部分,也是编者没有好好消化资料的表现。

  三、写作方式误区

  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汇编,其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其著述质量的重要标志。一部志书,由多人编写、多篇章节构成,编纂难度很大。它作为一个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体例到文风,都必须力求科学严谨,整齐划一,如出一人之手,这要求各个编写人员在编写实践中,都必须立足于全志高度,遵循统一的要求。不然势必造成篇目体例不一,时间断限不一,文风语体不一,内容详略不一,版式装帧不一,文显众家风采,体成五花八门,各随其便,过分考虑所承担部分的特殊性,擅自突破全志总体设计的统一规定,使全志成为一个松散“拼盘”,会严重破坏全志的有机整体性和科学严谨性。

  志书不是学术著作,更不是写文学作品,所以修志与写理论著作、编写教材、创作文学作品不同,有的修志者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一门心思想要写一部“大书”,要写传世之作,实际上这是个认识问题。本质上来讲,编修志书,编是主要的,写是次要的,虽然不可能一点儿不写,但编排浓缩资料是基本任务。这与一般的“写书”有本质区别,不需要我们去搜肠刮肚,用不着挖空心思杜撰。因为志书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是基础,志稿必须用资料说话,程度、结果、变化都必须靠数据支撑。所以撰写志稿实质上主要是运用资料、编排资料,我们要发挥的主要是逻辑编排能力,而不是推导论证能力和阐述能力。写大于编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提醒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原始资料,要尽可能减少誊写抄录过度用脑用手去“爬格子”的麻烦,特别在复印、扫描、电脑普及条件下,多利用高科技手段,减少重复性的脑力劳动,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语言表达误区

  行业志书要强调突出专业行业特色,尤其是部门行业志,更要注意突出本部门本行业的主体业务,不能把具有专业行业特色的主体内容淹没在大量次要内容之中,喧宾夺主,显现不出本专业本行业的基本特点、属性和发展规律。

  一部志书语言文字的风格尤为重要,表现为著作、文章的行文风格,包括语言体式、撰写笔法、文字规范、真实可信等等。志书作为传世之作,其权威性、经典性要求,体例必须严谨,文风必须朴实。志书的体例文风问题,最重要的是在一部书内必须统一,不统一则会大大降低志书的学术价值。

  有的行业志编修者,将上级部门行政法规进人正文,作为主要叙述内容,从而忽略了本行业、本部门的主体作为,叙述主体的贯彻执行的过程效果只字未提,这也导致对本行业的主要行为叙述不到位,偏离了描述对象。还有的编辑,为迎合行业或者部门喜好,把一个部门或者行业的丰功伟绩大写特写,忽略经验教训,语言上用大量煽情式的宣传报告式语气,记述不客观,甚至有夸大其词的嫌疑,这都是行业志编修者最大的忌讳,也是志书最大的垢病,具体行文者一定要避免这一点。另外,由于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各行业的年度工作总结,总结痕迹明显,这都需要编辑在处理的时候下功夫剔除工作总结语言,把工作总结语言转换成志书语言。

  志书语言最大特点就是需要客观准确,行业志编辑应该牢记这点,才能编修出一部合格的行业志。

作者简介:陈平军(1971—),男,陕西安康人,陕西省紫阳县档案局。《紫阳县志1986-2010》执行副主编,研究方向为志书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