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方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作用——以《三坊七巷志》重塑和发展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为例

《史志学刊》2017年第5期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林忠玉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地方志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意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三坊七巷街区[1]坐落在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核心区域,占地约44公顷,拥有福州传统城市典型建筑特色风貌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故居,更有30余家名门世家,至少450位以上的历史名人曾经在此发轫并经历变迁,属于典型的能“留住乡愁、记住乡思、牵住乡俗、拉住乡音”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在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唯一性和重要地位,2009年被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2年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备名单,2015年成为福州市首个5A级旅游景区,增添了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内涵。

  一、适时编纂《三坊七巷志》,为福州保留文脉和传承人脉

  地方志既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燦明珠,被历史学家、方志学家誉为“博物之书方之全史”。狭义上的地方志仅指志书,即按一定体例,全面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作为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特色的典籍,地方志自周秦传承以来从未中断过,具有历史悠久、涵盖广阔、品类繁多和卷帙浩瀚等特点。“方志文化是方志历史人物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化成就和精神成果的总和”[2],即通过志书和相关地情资料,及修志学者的价值观念和学术成果所记录和展现出来并影响后来者的就是方志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拥有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历史传统、资政教化育人的功能。最直白地说来,方志文化是志书、方志理论和方志研究的总和和所形成的社会影响,其中卷帙浩瀚的各类志书是方志文化最直接、最典型的代表。

  《三坊七巷志》作为福州特色志书,在福州市委、市政府的同意和大力支持下,由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编纂并于2009年成书面世。《三坊七巷志》第一次全面记述了作为闽都文脉、人脉集中的“三坊七巷”的风貌、变迁、古迹和掌故,彰显了福州古城魅力,弘扬了闽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为福州初步打造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中的三坊七巷文化品牌奠定了丰富的史料基础,并进行了坚实的科学论证。《三坊七巷志》与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一期修复工程几乎是同步进行和完成,实现“保护修复和编修志书同步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相互辉映,珠联璧合”[3](P555)。三坊七巷文化是闽都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所在,福州市委、市政府把编纂《三坊七巷志》在第一时间提出并以“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人文特色,突出双文化遗产特点”为编纂主线,编纂过程成为对三坊七巷街区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的挖掘和系统再形成的过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和保护工程的开展及《三坊七巷志》整个编纂至成书的过程,正是三坊七巷文化重塑和发展的过程。

  二、《三坊七巷志》为三坊七巷街区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和史实依据

  中国是文脉传承最好的国家,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和存在。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只有把地方志写好、传承好,才能为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奠定基础,才能为地方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发展创造影响力。作为蕴含福州历史文化核心,集中传承福州人脉、文脉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来说,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的保护修复工程定位是准确和适宜的。迁出原先在三坊七巷街区内公房及租房的个人和单位,保留拥有私有产权且有意愿留下的原住民和名人后代。这样,实现保留三坊七巷街区作为福州当代原住民的生活载体,使得三坊七巷街区实现动态的保护和发展,而不是把文化遗产当成静态的古董保护模式,让“三坊七巷”不仅仅成为历史文化名街,还能成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功能要素,促进福州经济活力和文化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建筑遗产,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诉求,是现代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精神和共同文化认同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4]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复和发展首先需要对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人物关系和依附其上的各类民俗、典故和宗教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的考证和充分的梳理。从2004年至2009年的编纂期间,由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和福州市文物局联合成立的《三坊七巷志》编纂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对三坊七巷街区进行长期和细致的拦网式实地摸排,并通过查阅福州区域的《三山志》《八闽通志》等百余种旧志中有关三坊七巷的零散材料,达到“阅百集,汇千篇”,挖掘、整理和考证了自晋永嘉二年(308)以来有文字记载三坊七巷的史料。

  《三坊七巷志》是三坊七巷街区第一次系统成志,历时5年,通过务真求实的科学作风和严谨态度,“全面记述了‘三坊七巷’的风貌、变故、古迹、掌故”“突出了‘三坊七巷’所独具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坊七巷街区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系统而丰富的理论和史实依据,增强了全社会保护延续福州城市历史文脉的自觉意识,推进了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彰显了福州闽都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三、《三坊七巷志》证明了三坊七巷街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志》的成书及其编纂过程是对三坊七巷街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的再一次证明,是对三坊七巷文化的重造和发展。《三坊七巷志》从源头上抢救和历史性地汇集了“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文化资料,勘正和保留了“三坊七巷”的历史遗存,复活了人们对“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记忆,展现了闽都文化的个性和魅力,彰显了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

  1.三坊七巷的形成过程和名称由来。福州是一座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的古城。福州古城中心的三坊七巷自晋唐开始成型,逐渐成为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之地,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至今已存在1700多年。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南街段西侧,占地面积约44公顷,“它位于福州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上,东起南大街,西、南两面沿安泰河,南濒安泰桥,北至杨桥巷,对虎节河,纵754米,横773米”[5](P37)。自北向南,平行排列,以南后街为轴线,南后街两旁辐射出去有十多条小街巷,西边是坊,东边是巷,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呈棋盘状的街巷格局并保存至今,是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270余座,有159处古建筑被列为保护单位,有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当时聚居在这里的有黄璞、陈烈、陈襄、郑穆、余深、陆蕴、陆藻、郑性之、林则徐、沈葆桢、林旭、林纾、严复、林觉民等历史名人共450多个,特别是近代以林则徐、沈葆桢、严复为代表的名人都是对中国近代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这里汇聚的各类人物,堪称“中国 半部近代史”。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并成为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首。

  汉高祖五年(前202) ,闽越王无诸在屏山东南麓创建冶城。晋太康三年(282分立晋安郡,今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冶所在,,太守严高修子城,南门已扩自虎节门外,门外大航濠南逐渐形成居民区、商业经济区”[5](p37),福州城的南端开始延伸至虎节门(现为虎节路),这时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已聚居在子城南门虎节门外的护城河以南,这就是三坊七巷街区的开始,并逐渐成形。“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者”[5](p38),八姓分别为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黄姓入闽最早就居住在三坊七巷的黄巷之中。唐天复元年,(901),闽王王审知建罗城,把三坊七巷街区全部围入城内。《三坊七巷志》有记载,《三山志》“罗、夹城坊巷”的条目中已逐一记载了今“三坊七巷”里的三坊七巷;而且连“后街”的地名也都有了。经过500多年的发展,到九世纪初唐元和年间,今“三坊七巷”南侧的安泰河沿桂枝里已有大规模的民居,而且由于里人陈去疾于元和十四年(819)中了进士,桂枝里也因而得名。自晋唐发轫,再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特别是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三坊七巷”逐渐成为福州城的中心,而且人居日益稠密,逐步形成官绅显贵、文士名流的宅院和繁华的商业文化区域。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中叶至晚清。

  《三坊七巷志》记载,“三坊七巷”的名称最早见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有进士刘心香将“三坊七巷”入诗:“三坊七巷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紫菱丹荔黄皮果,一路香风引酒楼。”清道光年间,在林枫《榕城考古略》 “巷中坊巷第二”中,正式出现了三坊、七巷和南后街的名称,“俗有三坊七巷之名”一词。同一时期,文人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更便得“三坊七巷”脍炙人口。

  2.三坊七巷的保护和修复。三坊七巷的保护过程,本质是保护和修复,不是开发,更不会是商业开发。从表面上看,福州历史上坊巷的定名多与竖立牌坊相关,所以,坊也可以理解为竖有牌坊的街巷。过去“三坊”的旧名大多是巷,后因竖立牌坊,才改为坊。同样的“七巷”原来也多数名“坊”或“坊巷”。诸如:杨桥巷古为登俊坊,郎官巷古为郎官坊,塔巷古为修文坊、兴文坊、文兴坊,安民巷古为锡类坊、元台育德坊,宫巷古为聚英坊,等等,都因巷内或巷口所立的牌坊而名。然而,从内部的原因探寻,“三坊七巷”则与历代城垣规划的原则相关,即:中心布局原则、对称布局原则、方块居住原则、市场固定原则和街道分割原则;特别是生活居住与市场分割的原则,体现得格外分明。遵循这些原则,经过先民一代又一代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使“三坊七巷”成为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传承闽都文脉和人脉的所在。

  3.三坊七巷街区的价值评估。历经17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三坊七巷”为当代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蕴含其间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坊七巷”现存明、清两代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建筑风貌单位共约160处,它们是三坊七巷街区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首先是历史价值。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我国古代城市“里坊制”城市格局的杰出代表,是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的见证,更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组成部分。街区内的建筑特点是明、清时期福州古民居的典型,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位于中轴线的“南后街沿街的“柴栏厝”式建筑是三坊七巷地区以南后街作为传统商业街的核心空间基础,是近代福州在中西文化交融上的历史见证。”[6]柴栏厝是福州最老式的民居, 构造简单,木构架,瓦屋面,四周木板为墙,屋为连排式柴楼,一户占一开间,几户、十几户并列共建。这类房子为框架式结构,栉比鳞次,排列紧密,相互依靠,泄水防风,即便楼身严重倾斜,也能斜而维持不倒。青灰色 的小青瓦屋顶、白粉墙、青石板地面和一道道形态相似极富律动感和曲线感的封火山墙,形成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和福州典型民居特色。这样极富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形式和风格,是展现福州地域文化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其次是文化价值。三坊七巷区域的文化渊源同样开始于晋代的“衣冠南渡”时期。三坊七巷街区的“里坊制”格局不仅仅是福州在城市建筑格局上模仿当时的首都长安,更是在城市管理模式上对长安的学习和运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三山、两塔、一河、一湖、一轴、两片”特色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的各级保护和风貌古建筑,体现福州历史文化,是对古代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对传承福州闽都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最后是科研价值。三坊七巷历史建筑群构成的整体街区是我国“里坊制”城市建设历史的活化石。主要街巷和交错曲折的支巷共同构成棋盘状的街巷格局,更是古代“里坊制”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典范,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三坊七巷建筑群及街巷是研究闽东地方民居建筑的主要基地,南后街“柴栏厝”建筑这一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也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四、《三坊七巷志》及其编纂过程是对三坊七巷街区价值的科学探索和再发现

  编委会及编纂者打破条框,全力收集散落各处的各类文字材料、口碑材料和实物材料,并经过长时间的全面和缜密考证,做到全面反映“三坊七巷”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使之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历史价值”并以“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人文特色,突出双物质文化遗产特点”[7](P555-556)为编纂主线,为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新擦拭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这颗蒙尘已久的璀燦明珠。《三坊七巷志》成书于2009年6月,与福州“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期修复工程几乎是同步进行和完成,实现保护修复和编修志书同步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保护,为福州初步打造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四大文化品牌中的三坊七巷文化品牌考证了丰富的基础史料,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论证过程。

  编委会在编纂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科学论证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方式历史性地为“三坊七巷”进行了一次全面、科学而系统的“清查”。理清这座“明清博物馆”里百余座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和名人故居,及根系于其上的各类民俗、宗教文化和人物略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和提升了“三坊七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三坊七巷志》的编纂过程同时就是三坊七巷街区历史和文化价值科学探索和再发现的过程。

  首先,对三坊七巷街区进行广泛和周全的实地调研、考证和排查。“三坊七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但历史上从未单独修志或成书,更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街区建筑、历史人物关系和周边环境进行过详尽考证。《三坊七巷志》主编黄启权先生在其编著的《坊巷世家》(三坊七巷文化丛书)总结出三坊七巷名门世家的两大特点:一是科举文化发达,科甲人物荟萃;二是书香文化浓厚,书香世家比比皆是。编委会在这方面极力考证和充实,“新调查出一批名人故居、古建筑,把古建筑和名人故居从过去认识和记录的42处、50座,确认并增加至159处、200多座”[7](P556)。新发现并梳理出大量的坊巷人物及其姻亲关系,如林则徐林氏一族与“三坊七巷”内多个名族的姻亲关系。并考证了多个家族群体,可数的有林氏9家、陈氏5家、刘氏3家、沈氏2家、郑氏2家、梁氏2家,还有许氏、曾氏、萨氏、叶氏等名门世家约30余家。还收集整理出如林长民引爆五四运动、钱钟书拜师陈衍、黄任诗张沧浪亭等名人故事和人文资料。

  其次,对福州及周边各处零散分布的各类资料进行收集和求证,力求准确、全面。三坊七巷街区历经1700余年,各类史料或毁灭或遗忘或错漏,且零乱分散,缺乏全面性的有效记录。编委会通过可能涉及“三坊七巷”的《三山志》《八闽通志》《福州府志》《闽都志》《闽中志》几十部各类志书中提取准确史料素材,并在三坊七巷街区实地收集到大量的口碑和实物材料,还从福州民间个人编纂的《福州坊巷志》(手稿)获取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最后还向卢美松、陈俱、萨本珪等诸多闽域专家学者求证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零散材料得到串联,旧资料、死资料得到盘活利用,从而为《三坊七巷志》编修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和素材。

  最后,对“三坊七巷”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没有民俗和历史典故依附的历史建筑只能仅仅是建筑而已,三坊七巷文化就是福州这座古城的灵魂和精华所在。《三坊七巷志》收集了人物略传、简介450份,并名列从古至清末历代进士表,撰写和绘制名门世家简介12份和世系图15张,编辑、收 录三坊七巷街区的代表性民俗和宗教文化,及名人书目、诗文、楹联和逸事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人重现“三坊七巷”的“陈年旧事”,让三坊七巷文化得到鲜活展现。

  五、结语

  可以说一部《三坊七巷志》的编纂过程,就是三坊七巷街区1700多年历史化成电影画面复原和传送至现代并保留了胶片的过程。也许还有不少疏漏和待勘正的细节之处,但三坊七巷的发展脉络、人文传承和历史建筑第一次从官方的角度得到了系统性的保存和发展。适时编纂《三坊七巷志》,为闽都福州保留住并传承了可影响“半部中国近代史”的人脉和文脉;《三坊七巷志》编委会科学规范的考证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编纂过程为三坊七巷街区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史实依据,并用历史事实证明了三坊七巷街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实现了对三坊七巷街区价值的科学探索和再发现,让内容涵盖丰富、跨越千年时空的“三坊七巷”重现光辉,让代表古城福州灵魂和精粹的三坊七巷文化得到了重塑和发展。《三坊七巷志》以地方特色志书的角色实现方志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林忠玉(1982—,男,福建福鼎人,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辑,研究方向为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资料特色性、创新性运用。
基金项目:本文由福建省地方志中青年学术人才梯队培养资金资助。

[1]“三坊七巷街区”指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前的三坊七巷街道区域;“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指保护和修复工程红线保护范围内,已修复和修复中的三坊七巷区域;“三坊七巷”在本文指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文化遗产及依存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三坊七巷文化”是源于三坊七巷街区1700多年历史以来形成的街区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闽都特质的人文精神和福州三坊七巷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三坊七巷文化品牌”是指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福州四大文化品牌(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其中之一的文化品牌。
[2]张安东,吕君丽.中国方志文化论要.巢湖学报,2009,(第11卷第2期).
[3]黄启权.三坊七巷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4]崔育青.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黄启权.三坊七巷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
[6]崔育青.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黄启权.三坊七巷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