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年鉴》全面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地方志》

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 茆贵鸣

  盐城市的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起步较早,最早是当时的盐城市郊区(今为盐都区),为1983~1996年合鉴;接着,阜宁、响水两县分别编出了1986~1992年的《阜宁年鉴》和1988~1999年的《响水年鉴》;机构成立迟的亭湖区,亦于2006年编出了2004~2005年的《亭湖年鉴》。此后,全市的市县两级综合年鉴实现了全覆盖,一年一鉴、逐年编纂、公开出版,其总体质量和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

  在“创新发展”被列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第一理念的大背景下,研讨并践行年鉴的“创新发展”愈显重要。实现年鉴“创新发展”,首先要解决对创新和规范的认识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创新与规范的统一。对年鉴创新的认识重点要把握四点:以理念为引领,以规范为前提(逻辑、分类、层次、标目、行文),以特色为导向,以价值为依归;而对年鉴规范的认识,至少需从三个方面把握:一要正视年鉴的图书性质(年度资料性文献),二要把握年鉴的资料特征(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连续性),三要完善年鉴的规范体系(侧重体例规范、架构规范、内容规范、记述规范、行文规范)。创新与规范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关系。创新是为了让年鉴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不断与时俱进,这是年鉴发展的必然选择;规范则是为了让年鉴更具文献性、更具生命力,实现其资治辅政的价值,这是年鉴质量的必要保证。不仅要在创新中谋发展,还要在规范中求生存。《盐城年鉴》的起步虽不是很早(1998年创办),起点却很高,因为当初筹办并负责初期编纂的同志都是“清一色”参与过编修首轮《盐城市志》的副主编,其修志经验十分丰富。

  《盐城年鉴》的历程,有两个节点极具里程碑意义:一个是2007年年鉴,一个是2015年年鉴。2007年《盐城年鉴》,适逢创办10周年,故创新步子迈的很大:由16开改为大开本;框架以大编体二级类目进行架构,借以压缩层次,强化宏观与微观的照应;结构从整合优化“头”“尾”(特载、附录)零散琐碎内容入手,以加强卷首、卷末与正文主体这三大部分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版式编排和内容编写,注重规范、严谨,力求精细、精美;装帧设计取消封面封底和封二封三广告,以庄重、大气、典雅、精致的理念,着眼长远地设计出符合年鉴特点、体现地域风情、独具盐城特色的装帧风格和年鉴品味。此后,坚持长编常新,不断创新创优,努力完善提高。目前,《盐城年鉴》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依然传承着2007年的创新风格。《盐城年鉴》的创新模式,影响并带动了周边不少兄弟市县的年鉴。2015年的《盐城年鉴》,虽然还是在对此前年鉴的逐年提升和不断完善中完成,但渐进的过程也就是量变的过程,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2015年《盐城年鉴》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体例结构的创新。经过8年大编体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尝试以章节体辅以条目体的形式架构篇目:第一层次的编(10编),是年鉴主体部分的十大板块(可视为虚设层次);第二层次的章(52章),是以二级类目“横排”出的52个大类;第三层次的节(289节),是各个大类之下的“划分”;第四层次的目(384目),是各个大类经过“划分”后所并列出的主要职能或重点工作;最后一层次的条目(587个),为年度性亮点或特色事项。这样的架构,章节为宏观结构,条目是微观形式,由此立体综合地组成整部年鉴的资料体系,科学严谨地展示本年度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状况。章节的确定和取舍,主要是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出发,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求门类完备、不缺要项,符合科学性;层次的升降和增删,着力体现地方特色、专业特点和年度特征;层次的分类、领属和位次,要求分类合理、归属得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排列有序,体现科学性、符合逻辑性。为避免叠床架屋,节和节下的层次,原则上以职能工作为记述实体,以增强年度资料的著述性和各项职能工作的可延续性,便于形成系列年鉴后的参照和对比;条目是辅助性的,多半为亮点特色的单一性条目,具有动态性。之所以敢以“章节体”的形式与当下一统天下的“条目体”叫板,我们主要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年鉴综合性的需要。长久以来,年鉴的“条目化”几乎已成定律。大体说来,“条目体”是一种以单一的纪实性“词条式”条目进行资料分类归集的编纂体例,具有资料性、易检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由于“条目体”的实用性恰好能同时挑起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既简明扼要又方便检索,故而一直被年鉴沿用至今。问题是,由于过于追求单一性的记事条目,并且一味强调年度性亮点特色,忽略了概括性、综合性记述,这就导致许多常规性、综合性、延续性的相对静止事物或职能事项,在年鉴的记述单元中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反映,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年鉴实用性不强”的呼声。二轮修志中,修志人更是在不停地抱怨:当你想要查阅某一时段某部门或某行业的情况时,多数情况和数据时断时续,而详实的个性化资料却又不能引入志书。在策划“章节体”的过程中,翻阅过不少年鉴的“区域概况”,发现基本上都是微观单一性的“条目”,有的县区(或乡镇)少的只有两三个或三五个年度性、特色性的记事条目;你若是局外人,想从这部年鉴中获知这个区域的年度综合情况根本不可能。“章节体”的设计,系从逻辑关系上将内容进行归类和划分,所以同类事项在章节体中基本能全貌反映。这就从框架上把你这个区域或行业要反映的类别、事项和职能工作给固定了下来,尔后再辅以年度特色条目。这样,不仅在架构形式上给读者以宏观的综合性概貌,在编纂内容上也形成了综合性情况与年度性亮点特色的宏微互补,相得益彰。

  二是年鉴连续性的需要。年鉴的系统性、连续性问题,已引起高度重视。南京市志办副主任柳云飞在《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对策研究》(《江苏地方志》2015年第6期)中所例举的问题,第一点谈的就是年鉴系统性。常州的白文君和何永才,以自己参与二轮修志的切身感受专门写有《浅谈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的系统性连续性》一文(载《江苏地方志》2015年第2期),指出目前年鉴所普遍存在的几大缺憾(栏目设置不系统不连续,入鉴内容不系统不连续,综合概况不系统不连续,供稿资料不系统不连续),进而提出年鉴的框架设计和选题选材要保持稳定,不能一本年鉴一个样。现在,我们强调执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如何才能让年鉴成为“资政辅治之参考,勘鉴堪存之记述”?“章节体”的设置,把系统性、连续性的问题在框架篇目上予以固定,这就走出了年鉴年年创新、年年变样的怪圈,待连续出版的年鉴形成系列,不仅可以形成系统连续的地情“资料链”,用鉴人还可以进行纵向对比和横向比照。

  三是年鉴科学性的需要。年鉴不仅要强调综合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还要注重严谨性。这是年鉴科学性的自身要求。“条目体”虽也强调信息资料分类的逻辑性和严谨度(将宏观信息资料分为若干类目,再将中观信息资料分为分目和副分目,最后再将微观信息资料列为条目),强调不同年度同一主题信息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度,但因地域差异及年鉴人的眼界、学识和水平,实际编纂中仍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诸多眼高手低的随意化现象。“章节体”是按逻辑关系进行横排和划分(框架),并且强调内容上要突出地域特色、行业特点和年度特征(条目),编写人员有了相对定型的框架加之又有灵活机动的条目,可有效地避免篇目架构和条目编写中的随意化倾向。比如,2014年《盐城年鉴》“城市规划”下有8个条目(“概况”“城市规划”“村缜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建军路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行政中心及周边地块绿化景观设计”“规划服务”“规划管理监察”),按性质分类,这些条目并不都在同一层次(“条目体”一般是类目下设分目,分目下直接为条目;特殊情况虽可设副分目,但这些副分目多半是被并列在分目的同一层级)。2015年采用“章节体”后,我们在“城乡规划”节下设“规划编制”“规划服务”“规划审批”三个相对固定的目,年度性内容则视情况和需要,以动态性条目归入相应的“目”。这就理清了层级关系,其逻辑性和严谨度十分清晰,既保证了年度综合性资料的收录,又突出了年度大事要事。

  四是年鉴学术性的需要。说到学术性,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论文、学术专著类成果,年鉴作为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似乎与“学术性”关联不大;而由于受“条目体”的长期束缚,年鉴亦确实被为数众多的人认为是一种资料性的年度汇编。事实上,年鉴是有学术性的;这种学术性,集中体现于编纂者对年鉴的宏观驾驭和微观著述,亦即框架的设计和实体的记述。就框架的设计而言,较之于“条目体”“章节体”尤其强调分类的合理、横排的并列、归属的得当、结构的严谨、层次的分明、排列的有序、标目的简明,因而更能体现科学性、符合逻辑性,其学术性显然要比“条目体”更胜一筹;就实体的记述而言,“章节体”尤其强调对入鉴资料的综合性著述。它要求编纂者要用正确的观点、规范的行文和简洁的语言,并按照规定的体例要求,对供稿方所提供的入鉴资料进行再度加工,进而编纂成书。这种“对入鉴资料再度加工的编纂成书”过程,实质上就是编纂者对供稿方所提供资料的精准“取舍”以及对已有资料信息的敏感捕捉和深度发掘上。一部年鉴,如果只有资料性而无著述性,充其量只是资料汇编。

  “章节体”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在对年鉴创新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由渐进到量变、再到质变的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没想到竟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在静候读者评判的同时,真诚地希望能够听到专家和同仁们的心声。

  第二,版块内容的创新。无论文章还是出版物,通常都是由三部分组成,人们形象地将其称为“虎头凤尾豹肚”。2015年《盐城年鉴》,除了将主体部分的10个大编设以“章节体”外,对卷首(设有“凡例”“图版”“特载”)、卷末(设有“附录”“索引”)这“头”“尾”两大部分内容,也进行了诸多创新。在卷首,按照“章节体”的体例形式及年鉴规范性和学术性要求,将“编辑说明”改为“凡例”,使其更加规范、更具学术性;图版以“图说盐城”为栏目,设以“城市名片”“特别报道”“年度要闻”三个类别,并分别以中国盐城、走进盐城、交流合作以及创业开放、生态幸福的美丽盐城为主题,直观地展示盐城的城市风貌、城市特色、城市品位以及本年度的重大活动、重点工程和热点人物;特载以《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综述》《中国因你而精彩?盐城杰出人士》这三大专题,综合展示盐城的绿色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盐城籍杰出人士,全面反映盐城年度特色(党政领导人的重要文献,几年前我们已将其移入后面的“附录”部分);目录的前后,分别增设“编目”和“图表目录”,目录中取消了条目层次(将条目编入卷末的主题“索引”,以与卷首的目录形成前后互补)。卷末“附录”,设有文献选编、文件目录、综合考评、出版书目、媒体报道等6个类别;索引采用主题分析法编制,并附有附件系统和参见系统,索引标引词采用中心词和简称,便于检索。

  第三,装顿设计的创新。既着力于内容也致力于形式的创新,注重整部年鉴的整体提升,力求在创新中体现个性,在规范上彰显品味,以不断提升《盐城年鉴》的品牌影响力,不仅在入鉴资料、记述方法、文字表述以及行文规范等抽象的内容上进行全面提升,而且在总体框架、体例布局、内文版式及装帧设计等直观的形式上大胆创新,以让内在的内容和外在的形式形成有机结合,使年鉴的文化品位和个性风格形成完美的匹配,体现《盐城年鉴》庄重、大气、典雅、精美的自身风格。封面和封底,分别选用具有盐城城市标志意义的新四军东进铜马雕塑和展示湿地之都的仙鹤麋鹿动姿,并配以朱红底色进行长远性的固定化设计,彰显盐城老区的红色文化和东方湿地的绿色文化;卷首图版,以“图说盐城”为栏目,设3个类别9个主题,其58个页面全部为公益性彩页(2014年起,整部年鉴已不再做广告宣传);主体部分,10个大编的板块标题,统一设计为与封面封底和卷首扉页以及图照专版遥相呼应的单独篇幅页,以展示盐城独具特色的海盐文化和湿地文化;内文版式、页眉页脚,采用贯通式的一体化设计。《盐城年鉴》全彩印刷,圆脊装帧,体现庄重典雅、大气精美的个性和品位。

  第四,载体形式的创新。2015年,首次尝试编纂并公开出版了与《盐城年鉴》相配套的袖珍型“口袋”本年鉴《市情手册》。《手册》依据“文约事丰、便览实用”的编写原则,以“市情总揽”“沿海战略”“绿色发展”“城市功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文化强市”“社会民生”8个版块,全面反映盐城市情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既勾勒出盐城历史脉络、城市文脉、资源状况和地域风情,又展示了各行各业年度情况,集史料信息与年度公报于一体,资料性、科学性、权威性与可读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统一。因其具有查询快捷、便于阅读、易于携带的特点,该《手册》在全市“两会”期间对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全体参会人员免费赠送后,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