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地方志的兴利功能

《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6期

安徽大学历史系 林衍经

  方志界对地方志功能的研究和讨论,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共识,即:地方志具有“资政、教育、存史”三大功能。十多年前,笔者根据各地应用地方志的实际状况及其效应,得出了三大功能之外还有兴利功能的认识,并在所著《方志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出版)里提出了地方志有“资政、兴利、教育、存史”四大功能的观点。时隔十年,又先后撰写《略论地方志的兴利功能》和《关于方志功能的理性思考》二文,分别在《史志研究》(1998年第1期)和《安微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发表,阐明了兴利功能的主要表现。最近三年,对地方志的兴利功能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于是据以撰写续文,再论地方志的兴利功能。

  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是时代对地方志的要求,兴利功能非空穴来风

  地方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也随同社会历史的发展前进而演化递变。回顾地方志发展的历史可以知道,在绵长的岁月里,地方志不但内容不断扩展增加,体例逐衔演进完善,其作用也由单纯顺应封建统治者了解和掌握各地地情的需求,作为“彰乡里之盛”的工具,逐步转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用来为维护自己利益、巩固其统治服务的“资治(或曰资政、辅治)、教化、存史”之书。及至当代,由于社会性质已根本变化,所以虽然仍具有资政、教育、存史三大功能,但其内涵和服务对象却已与前不同了。中国地方史志协会(中国地方志协会前身)1982年8月1日提出的《关于新编地方志工作条例的建议》(征求意见稿)即曾阐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是新编地方志的主要目的。”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85年4月19日通过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也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997年5月8日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既肯定编纂地方志“对推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又要求编纂地方志必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些内容的实质,就是对新编地方志发挥兴利作用的要求和期望,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向新编地方志发出的时代呼唤。

  地方志要适应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键在于用,既要用途广阔,“英雄有用武之地”,又要能在使用中产生实际效益。实践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新编地方志大有用处,用途之广,作用之大,是历史上任何旧方志无法比拟的。不但可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挥资政的功能,而且还能够为开发各种地方资源提供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用来为对外经贸和招商引资服务;或者作为馈赠外宾、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礼品,起到沟通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凡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都能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繁荣、事业发展和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水平。这一类事例到处都有,《中国地方志》原主编诸葛计同志辑录的《新编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集例》(见《中国地方志》2000年增刊),便是从中精选而编的,足可为证。

  综上所说可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种信息的大量需求,为地方志充分发挥兴利作用提供了客观社会条件,而地方志本身的丰富信息资源,则是发挥兴利作用的坚实基础。我们从地方志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实际情况及其产生的巨大效应来审视,如实地总结并肯定地方志的兴利功能,是合情合理的,是科学的、正确的。因此,地方志的兴利功能是客观存在的,绝非空穴来风。

  二、社会用志大潮的涌起为兴利功能的发挥带来机遇,提供了展示其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的舞台

  地下丰富宝贵的矿藏,必须开采发掘出来才能产生效用,体现使用价值。地方志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如同宝藏,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所以,李铁映同志出任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组长以来,一直十分重视用志,一再强调用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修志为用”,“要指导社会用志,为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服务”(《求真存实 修志资治 服务当代 垂鉴后世——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修志的目的在于用,不仅为当代人用,也为后代人用”,“要研究和开拓志书的应用功能”(《在全国地方志奖颂奖大会上的讲话》)。“地方志是很有价值的、内容很丰富的地情书,要充分加以利用”(2000年4月20日关于方志工作的指示)。这些意见和要求,极大地推动了全国的读志用志、开发利用方志资源的活动。

  李铁映同志提出的“指导社会用志”和“研究和开拓地方志的应用功能”这两件事,为全国方志工作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大家认识到方志工作者不仅应努力编纂好志书,还应当积极推动社会用志,扩展志书的用途,开发和利用方志资源;只有在用志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地方志书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能够得到流传和保存。这样,地方志不但直接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了利,也使地方志工作的重大意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所以,做好“指导社会用志”和“研究和开拓地方志书的应用功能”这两件事,既是展示地方志兴利成就和风采的良策善举,也是地方志生存发展、代代相传的根本大计。

  实践证明,推动社会用志不但会使地方志的用途大为扩展,地方志书的应用功能也会随之开拓。这里,不妨就诸葛计同志辑录的《新编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集例》试作探析。

  《集例》所录包括全国各地的581个实例,按其内容分列为14项,前13项依次为:为各级领导决策作参考;为开发地方资源提供线索;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牵线搭桥;为申报项目做贡献;为城市布局和工程设置、选址、建设出谋划策;为防灾、抗灾、救灾服务;促进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为落实政策、解决历史疑难问题提供资料;提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乡土教育的教材;联系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感情,推动祖国统一;联系乡友,增进乡情,开发人才资源;沟通中外联系,增进友好往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从这些项目所列可以看出,地方志应用之广是前所未有的,扩及到方方面面,反映了地方志的巨大使用价值和信息资源的广泛适用性。其中有的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直接起兴利作用的,有的是在海峡两岸和世界范围发挥沟通信息和文化交流作用,广交朋友,为我国的“四化”建设贏得稳定的和平环境,为台湾回归祖国、国家统一做贡献,从另一个侧面产生兴利作用的,从总体而言,绝非“资政、教育、存史”三大功能所能涵盖,而兴利功能则表现得鲜明突出。

  《集例》最后一项即第十四项“社会各界人士与方志”,所列的社会人士包括了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科技人员,工人、农民、商人,文艺工作者,英模后人。这样广泛的人士读志用志,在方志史上也是空前的;他们读志用志,诚然也有利地方志“资政、教育、存史”功能的发挥。但科技人员“利用志书资料设计试验项目”、安排生产,工人利用志书资料“研制新产品”,农民利用志书资料“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实现致富,商人学习志书内容“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则显然都是地方志兴利功能在用志中的真实反映。

  社会用志大潮的涌起为地方志兴利功能的发挥带来机遇,提供了展示地方志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的舞台,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来审视社会用志的实践及其产生效应,不难得出一个铁定的结论:地方志具有兴利功能。

  三、在“修志为用”思想指导下编纂续志,使续志不仅有“三大功能”,也体现鲜明的兴利功能

  时代、社会用志与地方志兴利功能发挥三者的关联既如前述,那么,现在我们编纂续志时,自然便应当在“修志为用”思想指导下,把握好这种关联性,以服务两个文明建设为宗旨,适应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多方面用志的需要,在运作中尽最大努力,使续志能够成为既有资政、教育、存史功能,也有兴利功能的“可信、可用、可读”的优质志书。

  要使续编的志书具有资政、兴利、教育、存史的功能,关键在志书的内容;而志书内容能不能较好地体现这“四大功能”,则决定于选择和运用材料。有关选用资政、教育、存史功能的材料编好志书的问题,以往方志界已有较充分的探索、讨论,首届志书编纂中也已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这里勿予赘说,现就关于兴利功能方面的材料选用问题,略作述议。

  《中国地方志》2000年增刊发表的诸葛计同志辑录的《新编地方志资源开发与利用集例》,对我们很有启发。笔者阅读后以为,从其中可以看出,关于志书兴利功能的材料,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直接起兴利作用的,例如“为开发地方资源提供线索”、“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牵线搭桥”、“为防灾、抗灾、救灾服务”、“促进环境治理,保护生态平衡”的材料等等;又一类是能间接产生兴利作用的,例如可“提供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乡土教育”做教材的,可“联系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感情,推动袓国统一”,“联系乡友、增进乡情,开发人才资源”,“沟通中外联系,增进友好往来”,“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材料等等。

  近几年来,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实行了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反腐倡廉和科技支农、农村税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脱贫致富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活动,推行了许多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的新举措。凡此等等方面的材料,也都应恰当选用。此外,诸如建筑工程质量优次、企业经营盈亏、维护或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也应择其典型性、有价值者载入志书,以见褒贬之义,起促进兴利的作用。

  是否能把各种体现兴利功能的材料选得准用得好,关键在于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辨析材料。只有实事求是地认真辨析,才能确切地判断材料的真伪和价值高下,决定取舍并运用得当。这样,编纂的续志才真正有使用价值,能发挥其兴利功能。

  地方志的功能是通过修志用志实践体现出来的。当代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用志的实践,不仅反映了地方志的资政、教育、存史功能,也充分发挥了地方志的兴利功能。因此,地方志具有兴利功能,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地方志确确实实存在“资治、兴利、教育、存史”四大功能。方志界应当正视这个客观现实,从长期视地方志仅有“资治、教育、存史”三大功能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从理念上确认地方志的四大功能,在行动上努力为发挥地方志的兴利功能献智尽责。

  兴利功能既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之一,我们编纂续志时理当尽心尽力使所编的志书充分体现出鲜明的兴利功能,以利于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国家民族和人民兴利。修志为用,用志兴利,利国利民,方志事业才能永续昌盛。

  (联系地址:安徽大学历史系邮编: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