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沙俄开始在公主岭一带修筑中东铁路,1901年在此设驿,史称“三站”,后改为“公主陵”站,将公主陵的河北和铁北地区列为附属地,禁止中国人在附属地居住。1903年,建立了东西两个兵营,驻有高加索骑兵,规划了百余栋住宅,修造剧场、教堂、面包厂等。将新市街向北发展。在这个势力的范围内,沙俄拥有行政、司法、驻军等特权,不受清政府的约束。到1906年,沙俄在公主岭“附属地”面积达656万平方米。当时,沙俄曾计划把公主岭建成哈尔滨、辽阳式的城市,使之成为军事重镇和特产集散地。但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建设中断了。
公主岭附属地早期的市街图及后期建设后的局部图
日俄战争后,1906年日本侵略军接受了沙俄侵占的公主陵的铁路和附属地,并改名为公主岭,将其作为殖民地和军事要塞,加以经营。1908年,日本满铁株式会社开始制定公主岭市街规划。规划承袭了沙俄的计划,重点扩建沙俄遗留下来的东西两个兵营,新建了南大营和北大营,在四郊建筑了大型飞机场、军事仓库、坦克学校、高射炮部队、坦克兵团、陆军营、骑兵联队和警备司令部。1934年定为“军都”。
1925年,公主岭“满铁”附属地内市街局部航拍图。从铁北守备队向铁南拍摄
沙俄在公主岭铁北和河北共筑路5条。在铁北,有东头道街、东二道街、东三道街和农研路;在河北,有大马路,总长1500延长米。
?
日伪时期的公主岭鲛岛通,今迎宾路
日伪时期的公主岭菊地町通,今东振华街东段
1907年4月1日,关东督都府在公主岭站前设立地方事务所,行使“政府”职权,擅自进行城市建设。在铁北修筑与铁路线并行的3条街路,并用光绪三十一年十月三十日,同俄国签订《铁路移交议定书》的日方代表陆军少将菊地爱三、炮兵中佐木下宇三郎、铁道工程师堀三之助3人名字,分别命名为菊地町、木下町、堀町;在河北修建南北走向、东西走向街路各7条,均采用日本街名。南北走向称鲛岛通、落会通等,东西走向称新町、荣町、敷富町等。他们把铁北规划为军事、官邸、公署区,让军队的军官、附属地官署官吏住在铁北;把河北规划为商业区。1908年,在清政府和其他国家的强烈抗议下,日本废除了附属地的军事管制,大批日本侨民涌入河北,地方事务所为日侨建房、经商等提供宽松条件,鼓励他们把附属地作为掠夺中国物资资源的市场。
当时中国人居住在河南“支那街”,这里没有规划,自由发展,功能分区混乱,道路弯曲狭窄、不成系统,建筑不规则。这块城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
日伪时期的公主岭驿前通,今公永线
1925年时的公主岭附属地市街图,图中包括河南的“支那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