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综述

【摘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度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实现地方志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我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在一些省市开始建设,已有20多个省市开展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部分省市已建成投入使用。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起步晚、进度快,已建成运行。

【关键词】地方志 广西 信息化 建设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度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信息化的成功实现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面对全球化的潮流,已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部门的信息系统大量涌现,通信业、电子工业、信息服务业等迅速发展。90年代中后期,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在一些省市开始建设。2001年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方志系统数字化建设,基本实现系统内数据库联网的目标,2003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三届二次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方志部门要加快数字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的方志馆,通过互联网发布方志资料信息,供全社会使用”的要求。之后,各省(市)、自治区非常重视信息化的建设,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已有20多个省、市开展了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信息化水平也迅速提高,有力推动了地方志事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我国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实现地方志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地方志工作应当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应当积极开拓社会用志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将地方志系统信息网络建设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地方志工作的开展。我国有山东、福建、黑龙江、北京、内蒙古、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湖北、贵州、四川、河南、陕西、新疆、广西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地方志信息网络建设,大部分省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地方志网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开通运行。网站以数据库为基础,动态网页编程、静态网页显示为手段建立。目前共设置一级栏目10个,二级栏目35个。分别涵盖方志法规、志鉴编修、理论研究、读志用志、旧志整理、方志期刊、志鉴出版、协会工作、方志机构、国际交流、要闻公告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地方志全文数据库是以数据库系统为核心,电子信息化、电脑网络化为依托,志书数字化为基础的关系型海量数据库;是整合我国地方志资源,实现地方志资源数字化、信息化的重要平台,具有信息储存、信息跨库检索、信息发布和信息保护能力。

  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以全文数据库形式正式、连续出版的大型电子期刊。目前,已收录出版世界年鉴、全国和省市级综合年鉴、行业年鉴、学科年鉴、学校年鉴、企业年鉴、统计年鉴等1680多种。该库可为方志工作机构提供系列的信息服务,包括信息资源共享、数据信息保存、专用网站、免费信箱、年鉴文献评价统计分析、中国年鉴网络出版平台等。目前《中国地方志年鉴》已加入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部分省市的地方综合年鉴也都加入了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

  1996年山东省建成的省情数据库是我国最早的省情数据库,建设有约90个专题数据库5000多万字,国情库有2000多万字,国际库的美国库有1000多万字。山东信息网络方志建设以信息化推动史志工作现代化为目的,以建设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为突破口,按照“资料数字化、编辑无纸化、传输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的总体要求,抓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网络应用。研发了一批服务主体业务的应用软件,开发了一宗数字化成果,培训组建了全省三级信息技术员队伍。省情网开设10多个动态信息栏目。2007年,省、市、县三级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全部建成,并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形成了全省受众面最广、信息量最大地情网站群,构建了覆盖全省便捷畅通的信息传输网络。目前,山东省史志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已由过去重点抓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 设转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在地情资料库、地情网站的升级达标,数字化方志馆建设,应用软件开发推广,以及扩大信息网络服务领域等方面开展工作。山东史志系统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了一种信息网络建设全面发展的模式。

  吉林省情信息库于2001年6月8日建成开通运行,设有保持原有基础资料原貌的基础库,基础库下设历史、行业、省市概况、吉林特色、统计、音像等6个数据分库,并已录入近210部志书、年鉴及地情书1.8多亿字。

  陕西省方志办信息网络信息建设起步晚,但发展快。2006年筹建“陕西省地情网”(陕西省地情资料库),当年起动建设,当年开通使用,并录存了上千万字的资料,使网站的内容资料初具规模。陕西省方志办重视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定了《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规定》和《陕西省地情网站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陕西省方志办信息网络建设已经形成了起步晚、发展快,并与外地合作的一种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模式。

  黑龙江省方志办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建设也较快,已实现全省联网。自2000年“中国龙志网站——黑龙江省情信息网”建立运行,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以内容丰富的网上方志馆为基础,以省、市、县三级联网为依托,以在线修志即全省地方志系统办公自动化为手段的中国龙志网站信息化工作平台。已有100多部省志近160部市县志及其他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网上设有龙江志办、修志新论、物产特色、龙江风物、续志论坛等10个动态信息栏目。网上方志馆、在线修志、方志论坛建设方面黑龙江省信息网络建设在全国方志系统已形成一种模式。

  安徽省方志办信息网站,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形成网络系统构架,在此基础上,建成办室局域网,并组成省地方志网络的基本构架。网上设有安徽风貌、历史风云、自然风光、人物风采、江淮风 物、艺苑风韵、都市风情、民间风俗等10多个动态信息栏目。网络建设以网络为平台,形成了将应用与服务若干个功能模块镶嵌在网上、新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适时建立专栏等特点。

  广东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也很快,省情数据库设有按行业分的23个分库,另外在网上还设有地理概况、地情资料书、民俗风情、海洋海岛、珠江风情、广东历史、自然保护区、广东侨乡、交通网络、广东少数民族、广东之最、经济特区、广东名人、广东品牌、广东旧志、名胜古迹等20多个栏目。

  上海市方志办创建了以“三网一库”为主体的信息化网络构架,即办公室局域网、“上海通”网站、市公务网地方志网站,以及上海市地情资料电子文档总数据库。

  河南省方志办的河南省情网,把文字、图片、视频融为一体,并设有网上投稿、网上调查、会员注册等互动功能。在数据库建设方面,采取把服务器托管到省政府门户网站机房,同时更换外网服务商,进一步完善省情网站功能,为省情库搭建发布平台。

  在已开展方志信息化建设的20多个省市中,多数省市对省情数据库软件的开发也非常重视,认真规划,加强投入,加快建设,开发具有适合地方志资料特色的软件。这些省情数据库软件开发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取与软件公司合作或自主研发适合地方志资料特色的软件,如内蒙古、山东、福建等就是采取与软件公司合作或自己开发,开发成功后不断升级换代的方式。另一种是从市场上购入已开发成熟的软件,如黑龙江、安徽、吉林、内蒙古、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区就是采取第二种方式。

  二、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2008年底,广西地方志办公室召开广西地情网筹备会。广西地情网于2009年6月试运行,2010年8月正式开通。目前,广西地情网建设的地情资料库中,广西通志有76个分库,市志有20个分库,县志有74个分库,地情书有7个分库,方志论著有4个分库,广西年鉴有18个分库,地方志期刊有18个分库,广西通志(第二轮)有1个分库,共录入资料近3亿字。设有广西通志、市志、县(区)志、广西年鉴、方志期刊、志鉴动态、视频广西、北部湾、广西之最、方志工作、当年今日、民族民俗、风光名胜、大事记、名人简介、广西名镇、名优特产、古籍旧志、百科撷萃等20个一级栏目和数字广西、市县概况、出版信息等48个二级栏目。几年来,广西地情网建设步伐较快,成效也很好,但是,全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还跟不上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很慢,桂林市、北海市、来宾市已开展并已开通运行以外,其他大部分市、县方志办,区直各部门史志办都还没有开展方志信息化建设。广西地情网建成投入运行,标志着广西开发利用方志资源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轨道,但是还未在全自治区地方志系统联网,仅与全国14省市地情网联网。因此,与早已建成并已实现全省联网和与全国已建成的省市地情网联网的先进省市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足够的支持。

  长期以来,有的领导对地方志信息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地方志工作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同时在地方志系统的领导中,由于受地方志的传统形式纸质书籍的影响,在思想中还是存在着手工撰稿修志仍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的认识,认为第一轮志书的完成,就是采用手工撰写完成的,在编纂质量、编纂速度上也不落后于其他省市或其他市县,也可以开展读志用志,不开展信息化建设,照样能做好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地方志系统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时期,仍然存在观望、等待的思想,这是广西信息化建设、地方志开发应用落后于其他省市的主要原因。

  2.资金少,投入不足。方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高、高投入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区第二轮修志工作正在处于关键时期,需要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但是,至今还有些方志办仍是几个人在一间办公室办公,两个人或几个人共用一、二台电脑的情况,没有良好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这种情况必将影响修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撰写工作,也将影响志书的质量,方志信息化建设也将难以实现,也将难以发挥地方志书资政、存史、教化,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作用。

  3.缺乏人才,特别是缺乏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自治区、市、县地方志办的工作者多数是文科专业出身,结构单一,普遍存在着计算机应用能力低;同样,自治区直各部门也普遍存在着老年人多,青年人少而且多为文科的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普遍存在不高的现象。近年来各史志办已经开始引进不少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但是这部分人员又不了解史志工作,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最需要的是既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资源建设,又熟悉史志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4.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广西地情网信息化建设已建成投入运行,但是全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尚未出台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技术标准,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和技术标准,全区的信息化建设就很难得到顺利推进,也就很难发挥地方志信息化的应用作用,地方志资源就难以得到应用与开发,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最终效果也就达不到人们满意的效果、社会的要求。

  三、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全面推进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广西信息化水平,推进广西地方志事业全面快速向前发展,提高全社会对地方志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有更深的认识,开发地方志资源的有效手段,是广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战略选择。为加快广西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快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步伐

  广西第二轮三级地方志编纂工作正在进入一个重要阶段,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也在进一步深入开展。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把提高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建设和谐广西、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巩固阵地、开拓事业的重要助推器的高度来认识,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责任,真正把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放在当前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快地方志信息建设步伐,推动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协调机构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涉及各部门、各领域,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而又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一个组织机构来牵头,工作是很难开展的,建议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协调机构,从行政和技术方面统一指导和规划全自治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有实际约束力的规范和标准,特别是应该制定出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各阶段的规划,既有近期又有长远的目标,以对全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实质性领导,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破除那种传统的自成一统、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全区、全国地方志信息资源共享。

  (三)制定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

  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高度的统一建设规划、统一的建设标准来规范和指导全区各部门开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如果在信息化建设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各部门、各单位按各自所需进行建设,最后就很难达到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地方志资源的优势,达不到地方志资源共享的目的和效果。因此,根据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要求,建议由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协调机构组织制定一个网络信息化建设的短、中、长期规划和技术标准,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加快我区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广西地方志事业的发展。

  (四)增加投入,为加快方志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地方志数据库建设和系统软件的开发、网络信息化建设与维护是一项高投入、技术高、社会公益性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在当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还没有真正引起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各地方志办公室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领导、部门领导反映,解释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争取把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经费和地方志编纂工作的经费一同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加大对地方志信息化建设投入,以保证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加强地方志信息人才队伍的建设

  有些领导和一些方志工作者认为,方志工作最缺乏的是懂得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只要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就能解决当前人才缺乏问题。其实不然,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网络信息化建设上的一些问题,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瓶颈问题。地方志网络信息化建设不仅仅需要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还要了解熟悉方志学、编辑学、历史学、信息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网络信息化条件搭建起来后,主要的使用者仍然是方志工作者。因此,要培养史志工作者加强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多媒体加工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深耕细作成长,成为复合型人才。

  (作者:邓飞洪,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志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