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此处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称九凤朝阳之风水宝地,公主陵就座落在中峰的山脚下(现已无存)。它既非传说中“响铃公主”殉情而死的墓地,亦非蒙古王之女命终安葬之处,而是清乾隆皇帝之女和敬公主(合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之妻)的衣冠冢。
清太宗皇太极把蒙古看作是对明王朝作战的依靠力量。清推翻明王朝建立之初,劝降了明朝宰相洪承畴,并采纳了洪对巩固清王朝的意见:即南不封王,北不罢亲,可保大清基业三百年。清王朝对蒙古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并有多名公主下嫁给蒙古王,和敬公主就是其中之一。
据色布腾巴尔珠尔的族谱记载及其后代人提供:和敬公主是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她生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辛亥5月24日丑时,系孝纯皇后富察氏(成恩公李荣保之女)所生。其名字满语为“耐日勒吐贺其杨贵”,译称“和敬”。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10月选内蒙古科尔沁达尔罕亲王罗十赞兖布之子合硕亲王色布腾巴尔珠尔为额驸(公主之夫)。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3月公主下嫁,时年16岁。
色布腾巴尔珠尔曾被晋封为亲王,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乙未3月28日寅时,卒于征金川的军旅中。色布腾巴尔珠尔死后第17年,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壬子6月28日卯时,和敬公主薨于北京,终年62岁。
和敬公主死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尔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蒙王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清朝在柳条边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怀德县,驻地八家子(今怀德镇)。解放后,迁至今公主岭市区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称今公主岭为“三站”,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侧,改“三站”为“公主陵”,后因忌讳“陵”字不吉祥,遂将“陵”谐音为“岭”。“陵”改为“岭”的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公主岭地处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分水岭上遂将“陵”改为“岭”。从那时起,公主岭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